2015年1月27日,由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新渔网承办,广东粤海饲料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绿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海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2015中国虾产业健康发展大会暨广东良好商誉经销商颁奖典礼于2015年1月27日在广州番禺举行。本次会议吸引了从广东、海南、广西、江苏等地的养殖户、经销商以及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的从业者300多人参加。
高发病、低产量将成对虾养殖“新常态”
2014年对虾养殖依旧未能够逃脱病害的魔咒,发病率高、产量低成为对虾养殖的“新常态”。据农财宝典对虾产业研究室分析师彭日立介绍,2014年南方遭受台风“威马逊”、“海鸥”的直接袭击和大范围的刮风、强降雨,引发华南各地对虾病害,导致华南各地发病率居高不下。而海南琼海的淡水养虾,广东潮汕地区的鱼虾混养异军突起,成功率高达8成以上。2014年中国对虾养殖呈现三大特点。第一,对虾价格高位运行;第二,第一造虾的养殖成功率比第二造高;第三,粗放型的养殖模式比精养有更高成功率。在“新常态”形势下,养得好不如卖得好,根据中国虾价指数显示,每年的春节、五一、中秋、国庆都能拉动虾价,避开出虾高峰期扎堆出虾,养殖效益事半功倍。
面对顽固的虾病,国家对虾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教授何建国建议采用生态防控预防虾病。据实验表明,每一尾病虾会吸引57尾健康虾的蚕食,疾病1传57,很快就导致全军覆没。在对虾养殖生态系统中,引入鱼类作为摄食死亡对虾优势竞争者,阻断健康对虾摄食死亡对虾,切断WSSV的传播途径,能够有效起到病害防控的作用。
对于目前对虾肝胰腺坏死症(AHPNS),何建国认为对虾肝胰腺坏死症(AHPNS)并不是单一某种细菌造成的,而是由综合细菌引起的。何建国教授的研究团队分别在中国广东番禺、珠海、中山、江门、阳江、茂名、湛江、惠州、汕尾、河北省唐山、广西省、海南省等地采样,取“空肠空胃”等症状的 172尾病虾的肝胰腺、肠道、血淋巴和患病仔虾进行细菌分离,分别涂布LB、TCBS、BHI等培养基并进行纯化,共收集1435株细菌。鉴定有副溶血弧菌的对虾51尾,占鉴定对虾总数的52.6%;鉴定有蜡样芽胞杆菌的对虾27尾,占鉴定对虾总数27.8%;鉴定有霍乱弧菌的对虾23尾,占鉴定对虾总数的23.7%;鉴定有嗜水气单胞菌的对虾19尾,占鉴定对虾总数的19.6%;鉴定有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对虾17尾,占鉴定对虾总数的17.5%;鉴定有金橙黄微小杆菌的对虾14尾,占鉴定对虾总数的14.4%;其他细菌也分别在不同尾虾中检出。
面对复杂的细菌病原,何建国建议维持池塘生态系统功能性藻类和功能性益生菌状态、消减池塘水体和池底营养盐和有害理化因子、提高池塘生态系统抗环境胁迫能力等,控制生态系统“级联效应”。
高虾价,促进工厂化养虾发展
虾价走高的形势下,高成本的工厂化养殖迎来了春天。海南中正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平介绍,工厂化养殖投入成本高,但它能够隔离病原:水处理设施和技术,隔离设施。提高产能:增氧系统,保温反季节养殖。节约人力:自动投饵;自动监控系统。减少污染:水循环利用;废水处理,中间排污等。建立以工厂化设施养殖循环水综合生态养殖模式解决传统开放式养虾水体自身污染问题,维持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实现对虾高密度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工厂化养殖确实有不错的效益。”王平介绍,海南东方工厂化养殖斑节对虾面积500平方米,水位170cm,每平方放苗密度为200尾,收虾1700斤,规格15条,面积30平方米,水位130cm,每平方放苗密度为300尾,每平方米产量12斤,规格20条。
在对虾养殖“新常态”下,广东粤海饲料集团副总裁傅凯预测模式集约化,小群体化更突出,各种创新及小范围式服务越来越鲜明,对产业链中间环节要求更优化、多层化、配套更细的方向发展。
海南海联水产种苗有限公司是集对虾健康种苗培育及开发、对虾选繁育为一体的专业公司。公司目前拥有育苗水体6000立方米,年生产南美白对虾幼体200亿尾,虾苗60亿尾。
海联1号虾苗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省区推广养殖,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为我国对虾养殖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诚信、科学、创新”的经营理念,本着“为养殖户创造更高价值”的宗旨,以最优水产苗种服务于民,打造国内一流的水产种苗企业。